桌子上放著鬧鐘,我看它一眼,知道了時間。
自閉癥患者可能看到了時針和分針在交錯環繞,糾結成為龐大的迷宮,又或者滴滴答答的聲音變成了交響,勝過了貝多芬和勃拉姆斯。
事實是什么?我不知道。
我熱愛讀書,拿到心心念念的書總會愛不釋手。
自閉癥患者可能也愛書,但他可能是為了要把書一頁一頁地撕掉,或者扯爛,或者吃進肚里。
為什么?我不知道。
我不擅長畫畫,畫出來的蘋果像梨,梨像香蕉,香蕉像灌了水的氣球。
自閉癥患者卻可以坐在飛機上俯視大地,驚鴻一瞥之后原樣畫出,連比例都和實物幾乎分毫不差。
怎么做到的?我不知道。
這就是正常人和自閉癥患者之間的距離。
我永遠無法理解他們,因為我永遠不能變成他們。
看過《雨人》覺得雷蒙牛逼的,大有人在。“好好哦,我也想有那樣過目不忘的能力。”
看過《亞當》覺得有患有自閉癥很帥的,大有人在。“好好哦,我也想有這樣才華橫溢的男朋友。”
嘴上說說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不了解真相背后的辛酸。
你總是在報紙上、電影中或者小說里看到一些奇跡:有些自閉癥患者有著驚人的記憶力,所有看過的東西都能倒背如流。有些自閉癥患者有著驚人的創造力,畫出的作品舉世無雙。有些自閉癥患者能第一次碰鋼琴就彈出整部《貝隆夫人》音樂劇。
“好好哦,他是個天才。”
這樣的評價,有可能才是最殘忍的。因為你不知道這些天才可能連普通生活都無法自己打理。而大多數的自閉癥患者,可能每天都要重復上百遍儀式性的動作而不自知;可能永遠不會回應父母的擁抱;他們不會與人分享快樂,也不會在難過悲傷的時候尋求安慰。
而對于普通人,他們永遠只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你贊嘆一番或者悲天憫人之后,轉頭就可以繼續過自己的日子。
高姿態,常常因為事不關己,因為自己不是被同情的那一方。
正常人和自閉癥患者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我不知道。
伊麗莎白穆恩問出了同樣的問題:為什么黑暗的速度總是快于光的速度?
這個曾服役于美國海軍陸戰隊,擁有萊斯大學歷史學士與德州大學生物學士學位的女人總是精力充沛。她熱愛生活,她攝影、遠足、游泳、參加合唱團……
我在想,這樣的人怎么能以自閉癥者的視角寫出一部小說?直到知道了她的兒子Michael就是個自閉癥患者我才恍然大悟。
她也一定想知道,正常人和自閉癥患者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她筆下的羅爾聰明絕頂,他有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和一個想守護的人。他有一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沒有的品質:對所有事物都心存善念。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個自閉癥患者。而這個標簽掩蓋了他其他所有的優勢和品質。
人們對待他小心翼翼,就如同他也小心翼翼地對待人們。
人們向他投去同情的目光,所以他越發覺得自己不正常。
羅爾決定變成一個正常人。
做完手術的他似乎笑的很開心,好像也還能記起來自己從前的夢想,可是他忘記了自己心愛的姑娘。
“我真正想說的是黑暗的速度和光的速度一樣有趣,也許黑暗的速度更快,這又有誰會知道呢?
未知比已知先到一步,未來比當下先走一步,從這個時刻開始,過去和未來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方向不同,但我將朝未來前進,而非重返過去。當我來到未來,光的速度和黑暗的速度將再也沒有差別。”
想變成正常人,是羅爾自己做出的決定。停滯不前注定只能是倒退,所以不管結果如何,羅爾決定做出改變。他開始懂得黑暗的速度并不一定要超過光明。
正常人和自閉癥患者之間可能永遠無法互相了解,但我們的距離可能近在咫尺,因為我們總能分享同一片黑暗。
在醫藥公司供職的自閉癥患者羅爾,除了被貼上自閉癥的標簽以外,他與正常人一樣,經濟獨立,有關心他的朋友,也有心儀的女人。但他卻總被所謂的“正常人”誤解,認為他是病態而又“不正常”的人。新來的公司主管更是脅迫他與自閉癥同事們接受實驗治療,以使他們成為“正常人”。雖然新主管的 計劃最終被阻止,但羅爾卻對接受治療一事產生了動搖,他自幼便被教導要接受現在的自己,但卻不被周圍的人所接受,那他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面對改變,他又會如何抉擇?
有時候,編輯的心里話勝過一切的推薦。那么,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黑暗的速度》編者手記吧。因為,你也值得收藏一本讓你地鐵坐過站的好書。
首先封面漂亮的一塌糊涂,感謝孫十七的精美原畫。其次盧永山老師的譯本質量甚佳,好的譯本不管是在臺灣還是大陸,都是通用的。最后還要感謝作者的完美創作,這是一本在這樣一個喧囂年代里,難得讓人沉浸深思的科幻佳作。
關于策劃這本書,還要提個小故事。應該去年10月份吧,從光磊那邊拿到了臺版的樣書。正值下班,我就順手帶書回家。從公司到家要繞半個2號線,大概半小時的樣子,原本打算趁這段時間隨便翻看幾頁,找找賣點什么的,反正腦子里都是些比較功利的想法吧,但接下來,發生了一件讓我到現在一直記憶猶新的事情。
書很平淡,只是在敘述一個自閉者患者簡單而獨特的日常:他是怎樣工作的;他是如何戀愛的;他對這個世界有著怎樣的不解,而這個世界又對他的“怪異”報以怎樣的歧視。沒有拯救世界于水火的超能力主角,沒有橫跨數億光年的宏偉宇宙戰爭,沒有對人類未來的深刻預言...對于一個期望燃起對未來、對星空無限遐想的科幻迷而言,這本書里什么都沒有,有的只是一個被人們視為“異類”、“傻子”的自閉癥患者羅爾,和他簡簡單單的一段人生。但在穆恩深刻內斂的筆調之下,每一個文字似乎都帶上了不可思議的魔力,讓我在喧囂地鐵上沉浸在書里無法自拔。猛一抬頭,發現已經坐過個兩站,好吧,索性坐一圈兒吧,現在的我,還不想從羅爾的世界里出來。然后,再次抬頭的時候,我不禁露出一絲苦笑——又坐過站了......就這樣,在北京二環地下晃蕩了兩圈兒之后,因為肚子的抗議,我才走出地鐵站。
回顧自己的閱讀經歷,曾經有三次,書的魔力讓我徹底陷入“無我”的狀態。第一次是在看小波的《紅拂夜奔》。第二次是在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最近一次,就是《黑暗的速度》。我不敢說這書一本如何出眾的小說,也不敢肯定所有的讀者都和我一樣,能深深沉浸其中。但有一點我敢肯定,這是一本能讓你陷入寧靜,不斷反思何為自我的作品。
作編輯兩年有余,看書卻不見得比以前要多,而且很多時候,這個行業會逼迫你去考慮書能不能賣?怎么賣?這些功利的問題。動機不純,讀書的心態自然也大不一樣。但這本淡淡的、單純的小說,卻能如春雨般悄悄浸潤進我內心深處,在周圍一片喧囂之中,帶給我平靜的喜悅,縱然短暫,卻彌足珍貴。
希望讀到這本書的你,也能獲得和我一樣的愉悅體驗。
文/賈驥